中国IDC服务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中国IDC服务网 首页 IDC商讯 查看内容

芯讯通SIM8500赋能新能源充电桩 低碳出行

2021-7-16 14:37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1183| 评论: 0|来自: 科技狗

摘要: 碳中和碳达峰 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,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,温室气体猛增,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。在这一背景下,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,中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。  什么是“ ...

碳中和

碳达峰

 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,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,温室气体猛增,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。在这一背景下,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,中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。

  什么是“碳中和”?简单来说,就是把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,通过人为的方式,比如植树造林、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掉,从而使得释放到大气中的总碳量正负相抵,净值为零。

图片1.jpg

物联网

促进碳中和

 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,物联网将发挥重要作用。物联网构成的强大的数据感知系统,能够有效监测、分析和管理碳排放。通过科技的力量,有力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从根源上加强节能减排。

  5G时代,5G的大带宽、低时延、广连接,让传输速率和内容从一维到多维,相比4G有了质的飞跃。例如,新能源汽车作为万物互联中重要的一个维度,将在5G技术的赋能下,有助智慧数字化先进电池,推动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。

新能源车

碳中和大有可为

 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1-3月,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53.3万辆和51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.2倍和2.8倍。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45.5万辆和43.3万辆,分别同比增长3.6倍和3.1倍。汽车电动化将大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,促进国民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汽车电动化也将减少中国对外国原油的依存度,增强我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,减轻潜在的国际局势动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图片2.jpg

  新能源车的能耗远低于燃油车。据悉,近5年全球、国内燃油车能耗在石油消耗中占比分别为20%-25%、28%-35%,而电动车能耗占总发电量比例小于1%(全电动车假设下占比约10%)。推广新能源车可缓释我国原油对外依赖度较高问题(超70%)。

  同时减排效用明显,传统车单车百公里排碳量约是新能源汽车两倍(16.25kg/100km vs. 7.93kg/100km)。

芯讯通模组

赋能新能源车充电桩

  新能源电动车的快速发展,也进一步带动智能充电桩的发展。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将充电桩与通信、云计算、智能电网、车联网等技术集合在一起,让人,车,充电桩得以对话。其中,数据的连通需要模组进行数据的传输。

  模组作为数据传输连接的核心,在碳中和时代大有可为。芯讯通推出的一系列5G、智能模组,在新能源车领域等到了广泛使用。

  智能模组SIM8500 赋能智慧充电桩,将人、车、充电桩数据有效的连接起来。电充满后自动断电,不仅减少了安全隐患,还有力促进了节能减排。

图片3.jpg

  - 车主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充值和查看缴费记录,查看周围可用的充电桩和服务。快速查询到身边符合自己的充电设施。

  - 充电桩运营者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充电设备的远程监控,保证充电业务正常运营,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的便捷性以及充电桩的使用效率。

  关于芯讯通

  芯讯通无线科技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,作为模组行业的领导者,一直致力于提供5G、LTE-A、C-V2X、eMTC(CAT-M1)、NB-IoT、FDD/TDD-LTE、WCDMA/HSPA/HSPA+、CDMA 1xRTT/EV-DO、GSM/GPRS/EDGE无线蜂窝通信以及GNSS卫星定位等多种技术平台的模块及解决方案。芯讯通坚持提供高品质的模组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,以18年专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,不断的满足物联网各行各业客户的需求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全球超过180个国家,超过10万家客户,累计出货近3亿。在深耕垂直行业的同时,不断定义优势产品,构建核心竞争力,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,无线支付、车载运输、智慧能源、智慧工业、医疗健康和农业环境等领域。更多信息,敬请访问芯讯通官网www.simcom.com,关注微信公众号“芯讯通”或发送邮件simcom@simcom.com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中国IDC服务网 ( 京ICP备2021033606号-3 )

GMT+8, 2024-4-20 07:39 , Processed in 0.037089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